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551章 晋祖其人

第551章 晋祖其人

书名: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27 17:07:25

首先,石敬瑭是汉奸。

这是永远无法翻案的。石敬瑭借助外国势力推翻本国合法政权,并且割让大片领土,出卖民族利益、国家主权,无论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他也是无可争议、如假包换的大汉奸。

也有人提出反对,说他不能算“汉奸”,因为他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这就矫情了。不管他是什么民族,是汉人也罢,是胡人也罢,总之,他出卖的是中原汉地的利益,代表中原汉地之主、代表中原汉人,割让了中原汉地,那他就是“汉奸”。

尽管他在上位之后,励精图治,一心经营中原,也有摆脱契丹控制的想法和作为,但这都改变不了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事实。

那么,汉奸石敬瑭真的一无是处、乏善可陈吗?

我个人认为,《旧五代史》的盖棺定论就非常中肯,是主流史学界客观公正的评价:“虽未足以方驾前王,亦可谓仁慈恭俭之主也。”

“仁慈恭俭之主”这个评价相当高了。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割让幽云十六州的话,那么“五代第一贤君”的称号恐怕就不是后周世宗了。

石敬瑭究竟是个怎么样人,怎样的君主?

据史籍记载,石敬瑭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沉稳干练,成熟暖男 1。喜读兵书战策,是个有脑子的勇将,可以独当一面,崇拜的偶像是李牧、周亚夫。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前半生是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后半生致力于对抗秦国,他的存在使得秦国无法吞并赵国,故而民间流传着“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

周亚夫,汉初名将,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七国之乱”。

石敬瑭的一生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称帝前,称帝后。

称帝前,石敬瑭就是这样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儒将,李嗣源就非常欣赏他,于是将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在推翻后梁的战争中,石敬瑭屡立奇功。李存勖曾抚其背,赞他虎父无犬子。

石敬瑭崇尚节俭朴素,不喜欢歌舞升平,即便是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穷奢极欲,经常穿着最廉价的粗布衣服和麻鞋。这是他的加分项。

身为皇帝,贵为天子,他没有放飞自我,何止是“996”,他几乎全年无休,史籍说他勤于政事,旰食宵衣,意思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工作,夜深的时候才休息。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良品质的加持,才使得他保全社稷。

石敬瑭在位的这几年,天灾**不断,本身接手的就是李从珂留下的一个烂摊子,缺钱缺粮,所以石敬瑭的节俭朴素一方面是为了作秀,另一方面也是受客观现实所迫,他铺张不起。

而各地的叛乱更如雨后春笋,除了我们重点提到的范延光、李金全、安重荣、安从进之外,西北地区、河南地区都有大小不一的叛乱。兵连祸结,苦不堪言。

除了这些政权内部的困难,石敬瑭还要应对契丹爸爸的指手画脚,与原始殖民主义做斗争。所以他旰食宵衣也是被逼无奈。

但我们也不会因此抹杀他的这些加分项,毕竟有些统治者是不负责任的,在民不聊生、万物凋敝的情况下,仍然坟头蹦迪、接着奏乐接着舞,“何不食肉糜?”石敬瑭最起码知道励精图治,为了江山社稷呕心沥血。

在这样天灾**、内忧外患的局势中,石敬瑭当了七年皇帝,在位时间是五代时期的前三名,与“明宗盛世”的李嗣源并列。

石敬瑭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是军阀中罕见的仁慈温厚之人,史书说他“礼贤从谏”,无论当皇帝前还是当皇帝后,他始终没有抛弃这个优良品质,礼贤下士、虚怀纳谏,比李从珂要强的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在“张彦泽巨案”中,尽管气得他失态,当场爆粗口,尽管被李涛噎得一句话说不出来,也只是拂袖而走,拍屁股走人,也没有像李存勖、李从珂那样,动不动就抡刀、弯弓,杀劝谏的大臣。

如果仅看这些,我们确实可以说,石敬瑭是个好皇帝。权威正史给的盖棺定论都是“仁慈恭俭之主”。

然而无论怎么绕,也绕不开他的卖国行径。

《旧五代史》说石敬瑭迎请契丹救兵,就是饮鸩止渴。

注意,《旧五代史》在夸他是“仁慈恭俭之主”的前面,有个重要前提:“倘使非由外援之力”。很严谨,假如石敬瑭没有求援契丹,没有割让幽云十六州的话,他才能配得上那个美称。

石敬瑭也因“以父事契丹”,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皇帝”,被骂做认贼作父、厚颜无耻。

在他执政时期,也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石敬瑭是个非常软弱、怯懦的胆小鬼,处处妥协,处处忍让,怂的一批。以至于安重荣在谋反前就敢公开羞辱他,骂他不是个纯爷们儿。

其原因,我们早就分析过了,还是那句话,时局所迫。别忘了,石敬瑭是武将出身,他的功名都是一刀一枪从死人堆里拼出来的,跟随李存勖打天下的时候,经常带着十几个、几十个骑兵冲入敌阵,英勇异常,所以才会被李存勖、李嗣源发掘,受到赏识器重。

后人被“儿皇帝”的印象误导,再看他对待国内反对派的态度,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就是一个贱贱的抖M。实际上,石敬瑭是血性汉子,杀人不眨眼的那种。而且他本人也是嫉恶如仇的。

在他坐镇河东的时候,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有位农妇与士兵争执不下,诉讼到公堂。案由其实很简单,农妇说这个士兵的马把她晾晒在门口的粟米吃了,要士兵赔偿,士兵坚持说没有,是这泼妇讹人。

吃了——没吃——就是吃了——就是没吃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案情很简单,但取证很困难。在那个没有监控的年代,小县官抓耳挠撒,无法判决,于是奏报到上级,就到了节度使石敬瑭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